星期日, 九月 14, 2008

什么是设计?随想

什么是设计?应该是夜里摸出手机的时候,可以直接按住接听键。下意识的反应与功能的切合。

星期六, 九月 13, 2008

乔布斯四问 Scooter

这是不久前,苹果把 Segway 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Doug Field 挖来做工业设计部门的副总裁时,被翻出来的一本并不知名的商业作品 Code Name Ginger 的摘录。讲的故事也简单,就是 Segway 公司在产品推出之前,把自己的产品两轮电动车 Scooter (当时还叫 Ginger)送给乔布斯和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看,请他们提供些意见。难得的是,因为本书的作者得到了充分授权,亲眼见证了这次秘密会谈,就把整个过程充分还原了出来。第一问:产品定位和很多欲扬先抑的故事一样,这次由硅谷最据权势的风投家约翰·杜尔(简单说,他在 Google 上投了 1250 万美元,赚了 300 多倍,他也是针对 iPhone 软件投资的 iFund 基金的老大)主办的内部会议,乔布斯同学迟到了。迟到了还不算。在他来之前,大家被这个很 geeky 的玩具弄的很开心,等他来了,所有人要正襟危坐开始做 PPT 演说,他就开始踢场子。杜尔说,大概每次演说要 10 分钟。乔帮也给脸子看:"我不听,这不是我风格。你要想让我离开,没问题,但我不能跟这儿傻坐着。"主讲者很尴尬,想继续开始,乔帮开始打断了:"咱还是直入正题吧,为什么你们要卖两款机器?""我们觉得……""我看这有大问题",因为他提前一天已经看到这车了,并说因此彻夜未眠,还在自己手掌上写了不少思路,你也没法批评他态度不好:他开始讲自己做 iMac 的经历,为什么他在发布了第一款 iMac 之后,等了 7 个月才推出其他花色:他希望他的设计师、销售人员、公关,都 100% 的聚焦。"你确认你们的市场是针对中高端用户的交通需求的?"老乔问。对方也老实,承认说这里面可能有风险,因为 Scooter 也可能被视作玩具或一时热闹。乔布斯回到了自己那个本源问题:那你们为什么不先出一个普通版本,卖个几千块,它真的热销了,再出把价格翻倍的 pro 版,针对工业和军事领域呢?前不久见到 Google 那位美女副总裁 Marrisa Mayer 时,问她有什么可以从苹果学的,她说,学不了,因为苹果这公司开发产品的方法太需要自信了:你埋头做一款产品几年,谁都不知道黑箱子里是什么,等掀开幕布那天,或者是 wow, wah 的欢呼声,或者公司就完蛋了。她说的没错,但,这只是因为乔布斯比其他企业家更自信吗?在我看来,乔布斯问 Scooter 的——why 2?——是个极丰富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出两款产品?为什么不是把全部精力用于做好一款?如果只做一款,有没有可能获得全世界的赞许?怎么获得?就是说,他一上来,会把自己的退路封死。毫无疑问,同时做两款产品,无论哪款都会有一些侥幸心理,即使这款不好,那款成功也够了。人们就很容易说服自己放弃对单一产品的热忱。但乔布斯的思考方法,会让全公司上下永远去做孤注一掷,这也就是外界经常说的,他的员工会被他压迫得爆发出潜能来。我们还能想起哪家大公司敢于如此孤注一掷呢?或许是波音或制药公司吧,但它们又跟苹果是截然不同的领域。也许有时间应该研究一下这三个不同行业的产品开发策略。第二问:产品设计第一题刚刚翻过,杜尔同学扔出了第二枚炸弹:你们觉得这产品设计怎么样?反客为主的乔帮则问台上准备发言的人:你觉得怎么样?——在现场的作者说:"这是个挑战,而不是提问。"对方试图婉转的平衡一下谦虚与自信,就被打断了。"我觉得这是屎!"("I think it sucks!")对方被震慑了:为什么?"它就是。""您详细点说?"乔布斯一瞬间说出了三个评判标准:它的外形不创新、它不优雅、也感觉不到人性化。"你拥有让人难以置信的创新的机器,但外形看上去却非常地传统"。最后,他给了建议:去找一家能做出你看到之后会被雷的拉一裤兜子的牛叉产品的设计公司。这段的信息量同样很足,因为它很简明的总结出乔布斯的三个设计标准:设计是否出奇,或者是否优雅,或者是否足够人性化。当然,能同时对这三个标准做出恰当的评判,显然需要充分的知识积累。第三问:产品生产Segway 的倒霉孩子进入了下一个话题:他们要设立工厂。乔帮又跳出来了:为什么你们要盖个工厂?哪儿盖?为什么你们自己从事生产?答案是:怕代工把机器的代码泄露;工厂会设在新罕布什尔州。这太不让挑剔的乔老师满意了:难道你们的代码不能被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吗?Segway 的同学自信的说,我们毕竟在这方面求索了那么多年,这个没那么容易。但乔老师说:当然可以被反向工程,而且,公司的管理者应该把资金和管理时间用在其他事情上,尤其是,你根本不可能找到一流的制造专家搬到新罕布什尔州。看这段时,我想的并不是盖不盖工厂的问题,而是另一个问题:很多人对自己的技术非常自信,认为是不可被仿制的,但乔布斯对此并不乐观。想想看,也对,他当年那么自信的做了麦金塔,还不是被自己视为"没品"的盖茨同学打垮了?接下来,iPod 和 iPhone 不是总有从三星、诺基亚到魅族和山寨机的如影随形?那怎么办?关键是用时间和资金去找到其他壁垒。就像 iPod 和 iTunes 的相生,iPhone 时代,靠手机补贴获得的低价、iTunes 音乐商店、App Store 和 me.com 更像一座道道护城河,把 iPhone 小心呵护起来。这时候,不妨让我们退回到第一个话题:乔布斯在开发产品时的自信。没错,他很自信。他会用 1 亿美元,3 年时间,去开发外界根本见不着踪影的 iPhone,但我们显然忽视了他重视风险的一面。他会做个极端假设:自己最牛的产品,也可能被仿制。然后,那就必须有方法去找到其他维度的安全网。第四问:产品营销最后谈到了或许是乔布斯最擅长的话题之一,营销。一直扮演配角的亚马逊的贝佐斯说,他觉得 Scooter 这样一款产品,是不太可能在美国热卖的,因为美国人对汽车的情感和依赖太强了,总会有人去游说政策制定者,封杀 Scooter。所以他建议,把这产品先卖到新加坡去,这样,不仅游说政策制定者很简单,因为那里就是李光耀一个人说了算嘛,而且还有一个 400 万人口的试验田。这可谓一个新鲜想法。但乔布斯依然摇头。他说,这是个网络时代了,这时代,慢者必死。人们会通过互联网,在很短时间内了解到 Scooter 这款产品,会想要它,但如果它只在遥远的新加坡开展业务,你就等于浪费了在全世界最大市场的因网络而带来的相当于一亿美元的免费公关。而且,新加坡是个贼巢,更可能让 Scooter 被仿制。那乔帮的方法?他先给了一个保守方案:把这机器,在斯坦佛这样的一流大学、迪斯尼这样的主题公园里,做小规模推广。但他立刻补充说,这风险也不小:如果有一个倒霉孩子在斯坦佛不小心摔一跤,然后在网上乱骂一顿 Scooter,公司就完蛋了。如果是一个大规模的发售呢,一点点麻烦不会从根本上伤害公司。老乔说"我是个'大爆炸'主义者",说完这句话,他这天头一次乐了。"高举高打的风险,就是你把自己暴露给你的敌人,你需要很多钱跟仿制者作战。"因为我从来没做过营销工作,所以对这段话我的触动是最少的。不过因为信息明确,似乎也不用多说。总结一下呢,就是说,虽然乔布斯一直被视为 incredibly aggressive questioner ,但因为有机会跟他密切工作又敢对外说话的人太少,他的思考方法并不多见。而这篇文章,一方面展露了乔布斯是怎么思考宏观和微观问题的,一方面让我感受到,乔布斯像一个知识分子一样,认真思考他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我自己在看这篇文章时,总感觉像在看武侠小说,那种思考的绚烂让我提醒自己:如果你仔细而富有成效的把你遇到的每个问题自己琢磨一下,你处理问题的方法可能会很不一样。

星期五, 七月 04, 2008

优秀设计师的十大条件

 在中国做一个设计师难,做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更难,作为优秀设计师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它是靠敏锐的观察分析、系统的视觉整合加上残酷的市场验证下,长期摸索下,产生良好口碑和驾御市场的能力,才能称之为优秀设计师。   第一、扎实美学基础
  要想从事设计这个职业,必须先学会发觉美的东西,眼光的提升再来进一步解决表现的方式。美院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让想从事设计的人了解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也大大提升想学设计的人的造型能力,但是就是美院的优等生往往也不能很好的完成一件另人满意的作品,这就取决于经验的磨练。
  第二、社会经验积累
  往往刚出道的设计师,内心充满憧憬,但是往往有机会上岗操作时又满脑空白,一点思绪都没有,或则表现的方式只往新、奇、怪的方向走,但是客户却不认可,纠其原因在于设计的量少、表现方式有限、不是最有效的、跟客户沟通少难以全面理解客户所要的、最可怕的是一味追求形式感跟市场脱离,这就需要反思、分析、积累经验。
  第三、激发创意思维
  客户是上帝,往往几年时间的磨练使得一些设计师摸索出一套对付客户的有效方法,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套路模式,不过有上进的设计师此时已经不能再满足自己的狭小圈子,不论是证明自己还是让更大的客户眼前一亮,只能不断的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意,这其实只是成为优秀设计师的开始阶段。多多磨练自己的创意与市场尽快融合,这样让创意在经验中成长,从而丰富自己、活跃自己的思维。激发创意的最好方法就是行动起来。
  第四、寻求个性再现
  惟命是从的设计师是没有个性的。要想成就优秀的设计师就必须在自己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个性,不论是张扬的、含蓄的、色彩绚丽的等等,都是个性的表现方式,这就是设计师的标新立异的开始,与众不同必会让你的作品在别人眼前产生亮点,让别人发觉你的作品,承认你的价值。这样子你的设计师道路刚刚入门。
  第五、创造完美价值
  好的设计师必须学会创造价值,这种价值一方面是自身的价值,不要永远做一些基础工作,必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想问题。这时的设计师就应该学会玩材料、效果,在客户充分信任下支配成本费用,这时的作品应该是一种玩的心境,在心情完全放松的前提下你会发现你的作品的随意性和超脱性,并且在市场上赞声迭起。
  第六、提升综合能力
  设计的过程往往到达一定的时期就会有新的瓶颈出现,这就需要更多的知识来突破自己。知识的积累必须在理性的吸收新的知识和文化,千万不要排除任何一种极端文化(如宗教、迷信、艳情、市井等等),往往通过设计师的理性理解转换成的设计语会把其优点提炼成艺术符号。建议多读杂书、研习艺术理论,理性的分析,要知道任何一种文化的纯在都有它的道理。
  第七、策划先于设计
  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其良好的设计基础和丰富的学识是不够的,必须学会合理调度、运用各种元素,这样就必须在设计之前先预估设计的结果,包括市场的反响、效益、连带关系、后续进展等。好的设计师必须能驾驭市场、引导市场、开发市场,这样就必须要很好的策划思想为前提,并且在市场的运做中调整策划方向,使得设计出来的作品对于客户是最有效的营销武器,帮客户赚钱才是硬道理。
  第八、掌握时代技术
  设计的行业是最时尚的行业,它融合目前全世界最精端的设备和软件,集合全世界最新的信息科技,在这网络高速发达的社会,其任何对设计有关的技术、设备、信息都必须了解善用,运用最有效的武器装备自己,集中最新的信息丰富自己,跟紧时代变幻步伐,使自己立于不败。
  第九、证明自己能力
  在自己羽翼逐渐丰满起来的时候,就应当证明自己的真正实力,多参加一些大型的策划、设计项目,多参加一些国内国际比赛,多与行内精英交流,多用别人的作品反思自己的不足,与高手过招,往往更能知道自己的弱点,这个时候的目标就是超越自己。
  第十、道德唯一标准
  任何一个设计师不论置身何处,其口碑是最重要,良好的修养直接可以反映在你的作品上,好的作品和艺术品位只有一步之遥,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必须磨灭年轻的轻浮,在道德的约束下,才能提升艺术品位,因此成就优秀设计师必须学会以德服人。

星期四, 七月 03, 2008

设计笔记——北美学生

学设计第一要认识到的就是设计不是艺术。我就是一开始没有分清这个概念,在第一次上设计课时可苦大了。设计是沟通,是传达,而艺术是表现,是创作。这并不是说设计里没有表现的成份,更不是说艺术是不在乎沟通的。但是两者在这两项上的侧重是有很大差别的。设计是不能凭感觉做的,要考虑各种因素,要寻找最隹的表达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觉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的有效视觉语言。    注意细节 决定一个设计作品的质量的往往是它的细节,例如字体的选择,图形的构造,颜色的差异等等。这些细微的差别 (nuance) 在体现作品整体上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无论一个设计的想法有多好,如果制作粗糙,便会失去魅力。另外,如果我们要求自己注意这些细节和它们的影响,就可能会从中发现一些新的灵感和方向。 变化与替换 从一开始学设计时,老师就不断地强调变化 (variation) 的重要性。做一项作业时,我们从来不会去专门寻找它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试着把自己的各种想法整理出来,尽量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从中再探索,不断地让一个想法把自己带到另一个想法。这样可以扩大我们的想像力,看到不同的可能性。虽然最后的成果很重要,但是过程更重要。这个探索的过程是无法用任何东西取代的。 今天老师提到 variation (变化) 和 alternative (替换) 的区别,我觉得挺重要的。变化是寻找同一种表达方式的各种表现方法,而替换则是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有时如果一个想法总是做不好,也许该寻找一个替换的想法,而如果找到了合适的想法的话,便应该看看它都可以有什么变化的表现方式,以得出最隹的设计方案。变化和替换的界限往往不很清楚,但是如果有个大的概念的话,还是会有些帮助的。 多领域的修养 我觉得学设计与做设计最大的好处就是会接触到许多不同的领域。我们的作业题目曾经包括污染,城市变化,爵士乐宣传,未来建筑的趋势,水的问题等等。通常都是让我们自己在题目里选择一个角度,然后做出有说服力的视觉作品。要想表达好自己的观点,必须先搜集很多的相关资料,对题目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完成品可以是抽象的表现,但是想法必须是有形的,有根据的。很多人认为设计就是在电脑上做出漂亮的东西,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我们学设计的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到处寻找资料,研究以及消化它们,然后再试着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自己想表达的概念。没有完全理解某个问题时,是不可能有效地表达它的。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不管完成品有多好看,也是白纸一张,因为它没有清楚的内容。通过最近这几个学期,我的研究能力提高了,也重新认识了设计的含义。 计算机不是你唯一的工具 你知道设计师最好的朋友是谁吗?是照相机和复印机。它们是做设计必不可少的工具与玩具。图库的图像毕竟有限。最怕的就是由于图库里没有完全合适的图像,所以只好妥协一张一般的,这样本来很好的想法也就无法发挥到最隹。只要有机会,最好都用自己拍摄的图像。常出去拍照也是一大娱乐呢。那复印机呢?太多人低估它的价值了。死死板板地复印文件只是复印机的最基本功能。我们可以复印平面的东西,立体的东西,拼凑的东西。可以放大,缩小。可以重叠反复地在同一张纸上印。可以边复印边挪动里面的物件,会得出很多独特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喔。复印机里出来的东西通常都有一种它特殊的质量,利用好了,可以使设计作品增添光彩。电脑当然也是我们的朋友了。但是你稍不留意,它可能就会变成坏朋友。我们太依赖电脑了。有时候连想都不想就会按键做个效果,因为实在是太方便了。但是这些自动化的功能经常会让我们错过一些探索的机会,也常得出被科技所驱使而缺乏特性的作品。电脑不应该是答案,它与照相机,复印机同样的只是一个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省掉很多麻烦,做出别的工具做不出来的效果,但是电脑做出来的东西未必就都是好的。打开photoshop的工具选单前,一定要想一想,这是我唯一的选择吗? 花哨的东西要少 那天在电视里看到一个偶像歌手在台上唱歌,一会儿朝下面招手,一会儿跑来跑去,歌词空闲的地方还忙着跟大家打招呼,一点也没有认真唱歌。突然觉得他和实力歌手的区别就跟一个自以为是设计师的人与专业设计师一样。前者只注意着表现自己,而后者却是在专心表达某些事物。有时候,把一个普通的东西,例如地铁时间表,或者杂志文章分页,设计的太漂亮,太突出,太与众不同反而会失去它的基本功能。那些多余的花哨的东西影响人们去读真正的内容,就跟我从来都记不住偶像歌曲一样。 作品必须让思想优先 有一次,一个老师对我说的话让我一下子对设计明白了很多。他指出我当时做的东西是受图像驱使 (image driven),而不是思想驱使 (idea driven) 的。那时我很喜欢在photoshop里隋便拼凑一些图像,自己觉得看起来很酷,以为加上个标题就成了一个作品。但是老师看了说这些只是一些拼凑的图像,你并没有给它们输入任何意义,所以对别人也不会有意义。要想超越这个层次,作品必须让思想优先,图像应该服从与支持你的想法,而不只是独立的装饰品。 文字排列的设计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比喻:文字排列的设计 (typography) 应该像玻璃一样透明。它应该正确地反映文字的个性与特征,但是同时应该透明得可以让人看穿。如果字体或文字的形状本身所说的,比文字中所要表达的还多还强烈的话,这种设计选择就等於自己把自己锁起来了。 招贴应有的活力  关于招贴,基本上,招贴(海报)有两种类型,1) 资料提供 (informative),2) 说服引导 (persuasive)。资料提供式招贴协助观众获得必要的知识。最好用独特的方式,比如利用图像或比喻来让招贴里的资料易懂易记。说服引导式招贴则是诱导观众在某事物上的观念倾向。也可利用资料提供来达到这个目的。招贴是个独特的东西,它给你非常大的面积与空间来发挥,但是很多人往往不去利用这一优势,还按照设计书皮的思路来设计招贴,这样的完成品最后看上去只会像一张放大了的书皮,失去了招贴应有的活力。一般来讲,招贴有三个可读入的层次。远距离时,它应该有一定的特征把你吸引过来,中距离时,你应该能够了解这张招贴是关于什么的,非常近距离时,则应该可以读到其他的细节。招贴有它自己独特的使命,把握好的话,发挥是无限的。 好的想法与好的制作 那天翻出最初学设计时的作品草稿,觉得那时候真的是什么也不懂。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年来学到的最重要的有两点。一. 每个设计构思都有适合它自己的语言。风格不应该只是一种死板而美观的外表,而应该利用来表现思想。有的人偏爱“数字化”的风格,所以什么东西都做成那种样子,这种习惯性的东西使本来的特点麻木,丧失代表性与意义,成为纯装饰的玩意儿。我以前一直以为好的设计都有一个特定的所谓的“样子”,比如很酷,很细的线条,模糊的文字等,其实如果这些东西没有任何实际用途的话,滥用它们只不过会使你的作品降质。二.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擅长,这才使设计的作品丰富多彩。面对一个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寻找最能发挥自己的解决方法。而且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能马虎。有时候,有的想法最适合用影像合成来表现,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信心与能力做得好,做得有说服力的话,不如另找自己可以表现的想法。作为学生,我们经常以为把自己想要做的告诉老师就可以了,初学设计的学生经常会拿着一张潦草的手稿说到,"虽然你们看不太出来,但是我想的是这儿有一个跑步的人,后面有旋风,还有特别酷的色彩效果..." 老师只好说,"你说的很好,为什么不做出来?" 然后他才发现原来他没有能力做出他想像的东西。设计并不只是一个想法的问题,也是一个制作的问题。有效的结合两者,才能得出好作品。 事必躬亲   这两天都忙着印出最后的完成品,再贴到可以展示的板子上。我真是服了我自己了,都做过不知多少次了,还是会把板子裁歪,把表面弄脏,更笨的是,还又把手指头削掉一点... 我们班里有少数的一两个人每当做这些最后的完工时,都会到专业的印刷店让那里的人全包,印啊,帖板啊,裁剪啊,据说做两张大海报一共要花约$60。在我们学校里印才$10,当然还得自己买板子什么的。她们觉得挺值得的,做出来都专业极了,亮亮的。可是我总觉得在学习作业最后加这么道程序,有点... 反正明年的展览模型课要小心不要和她们一组。 这个世界上互通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去年夏天在北京买了一本非常好的书,“构思与创造-写作技巧论”,潘大华著。本来是想用来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但是越读发现书里的许多内容其实对我学习设计也有不少帮助。通过不同的方式,设计与写作都是在表达,在沟通。好的设计可以讲一个故事,好的写作可以让人看到一幅画不出来的画。 这本书讲到很多非常有意思并且非常关键的概念,例如“看见”与“发现”的不同,获得灵感的基础是信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比喻与象征,烘托和对比,如何观察与表现生活的大角度和多角度,疏密与虚实的关系,主题和节奏的需要等等。虽然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但是我觉得任何做跟创作有关的人读来都会受益。这让我又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互通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几乎什么都可以和什么联系起来,真是越想越有意思!回想起来,直到几年前,我是完全不喜欢学习的。作业就是任务,做完做好就扔在脑后了,知识全部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后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学习的看法好像完全改变了。我现在觉得学习就像在做游戏,在解一个很大很大的迷。解不解得开不是关键,关键是,只要我学习,往前走,我之前积攒的点点滴滴零零碎碎就会渐渐地自己拼凑起来,而我看着它们就会觉得非常有意思。而且学习再也不只是上课听讲,已经和生活混为一体了。这个变化和我在日本的半年生活体验有关,和大学里的教育方式有关,和很多事情有关,而且和我学习设计非常有关。说不太上来,但是这短短的几个学期的设计课一定是影响了我很多,我开始学着去思考,去寻找,去理解,去欣赏,去评价,去表达。 过程相当重要 做设计时,他人往往只能看到完成品,但是作品一般都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这中间有许多不同的过程,大部分在完成品上是看不到的。这些过程相当的重要,因为就连想法也是逐渐成熟的。 学习如何“学习”   最近真忙啊。这学期我一共拿了三节课,一节是网络设计,一节是形象设计,还有一节是一个特殊的与清华大学设计系交流文化的设计活动,主题是“水意识”。形象设计的课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尝试和挑战。过去这节课的内容是研究各类企业形象,然后摹拟一套视觉系统。但是今年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状况,正好我们大学里的综合学院需要一个新的形象,而老师想,拿来做设计的再好不过的人选就是我们这些设计系的本科学生啦!同学们都为此感到很兴奋,因为这不但相当于一项真实的设计工作,而且如果成功的话,我们一起努力的成果将会出现在学校的信笺上,网站上,宣传单上,纪念品上.... 真正的设计“形象”前,我们要做很多调查和研究,搜集各类相关资料,再仔细分析它们。不但要准确理解这个新形象的需要,还要确定它所代表与能够代表的特征。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来综合学院的系主任,访问他对这个新形象的期待与要求。我们当时问的主要问题包括:这个综合学院是什么?与其他学院或其他学校的综合学院有什么不同?如果它是一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它的观众都是谁?等等。(在这里,暂时脱离一下设计,讲一下当时系主任对我们学院的教育方针的形容,因为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他说我们学院是“学习”学院,不是“教学”学院。所谓的教学学院就是老师主要负责传授已有知识,而在学习学院里,学生来学习如何学习,是一种积极探索的环境。在这种学习学院里,很多课程的基础是研究和试验,没有固定的课程内容,因为新的理论和知识不断地在被发现。据他说,学问也分两种,一种是基本学问,还一种是应用学问。我们学校大部分的分学院都是应用学问的学院,是相对更有目标的学习,比如医学院是为了医治疾病,建筑学院是为了完善建筑结构等。而综合学院包涵很多以基本学问为主的子学院,例如天文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知道地球如何在宇宙里运转转,并不会对我们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做出各种独特的艺术品也不会改变世界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但是这种对基本知识的渴望来自于我们人类的好奇心本性,而我们的综合学院非常鼓励这种天生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和表达的热爱。)系主任最后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如果你们毕业时发觉自己懂得更少了,对知识的渴望更强了,那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星期五, 六月 13, 2008

三维CAD软件介绍


看电脑时代来临?


看电脑不稀奇,不过坐在电脑前面只需要用眼睛看,可能不久就要补窗了吧 究竟只是噱头,还是真有它的便利存在呢?由 Martin Tall 所发展的这套靠眼睛互动输入接口原型,The NeoVisus Gaze,简单说就是要用您的目珠来取代键盘、鼠标,不过就目前来看,这东西恐怕是在图片浏览的时候比较有用,文字输入应该还是会有点辛苦,但假以时日,应该还是相当值得期待。( 精密度再提高多一点,或许对不幸瘫痪的朋友,能够有莫大的帮助也不一定...)

Google黑板报——值得推荐

最近,Google黑板报推出了一系列的《数学之美》文章,Google 科学家吴军写的。包括之前写的系列文章——浪潮之巅,都是非常棒的普及类的文章,在这个浪潮之巅中,把美国硅谷的各大公司,用演义的方式讲解,读来引人入胜。
http://googlechinablog.com/2008/03/blog-post_21.html

http://www.googlechinablog.com/2006/04/blog-post.html

星期四, 四月 05, 2007